2015-01-31 09:11:52 | 文章来源:
核心提示:“高铁争夺战”背后的发展迷思
近日,新华社报道了全国多地围绕高铁走线、设站而展开的“争路运动”。记者在河南采访也发现类似现象。去年9月起,河南的新野、邓州两地民间先后发声,要求郑万高速铁路襄阳到南阳段在自己家乡设站。随后,两个城市的民间团体在全国多个城市发起各种形式的“保路活动”。(《新京报》1月29日)
交通对一个地方的发展相当重要,一些地方希望拥有高铁等现代化交通设施,原本无可厚非。然而像新野与邓州这样,为了争高铁在本地设站,在全国多个城市搞签名请愿,甚至新野的水果商停止与邓州人合作,就过头得让人匪夷所思了。
实际上,“高铁争夺战”的狂热参与者,已经陷入了一种偏执追求,而这种心态的背后是对交通拉动地方发展的迷信。铁路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重要不重要?当然重要。可是,没有铁路、高铁的地方,真的就不能发展了吗?不妨举个例子,江苏华西村所在的江阴市,至今没有一寸铁路,可生产总值两千多亿,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二位。
其实,一些通了高铁、建了高铁站的地方,却未必都享受到了所谓的“高铁红利”,迅速变得发达起来。《财经国家周刊》曾发表一篇名为《高铁新城窘境》的报道,指出在京沪高铁、京广高铁沿线,很多地方都以高铁站为核心,规划建设了大面积的高铁新城,意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,拉开城市发展骨架,但大多数高铁新城都失败了。这些高铁新城的失败,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,但至少说明,高铁并非地方经济腾飞的“灵丹神药”。
有论者指出,“高铁争夺战”的核心,是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平,而官员对资源分配、经济发展也有着政绩饥渴,所以政府官员也为争高铁“舍身拼命”。应该说,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。只是笔者在这里更想说说,高铁站、交通设施确实是资源,但只是所有资源的一种而已。从新野与邓州的“高铁争夺战”来看,不仅一些地方官员对高铁存在迷信,对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误区,当地乃至许多其他地方的普通民众,也存在着类似的迷信与观念误区。
对邓州与新野争高铁站,中国铁路总公司回应,“高铁规划要考虑的东西很具体,很庞大,考虑的方面也很多,又要照顾到地方的利益”。笔者以为,高铁的规划和建设,首先应当尊重科学,不能被地方利益绑架。不但最终高铁站的建设不要受干扰,而且还要引导公众形成对高铁和发展的理性、科学认识。
因此,真正让一些地方发展滞后的,也许并非资源,而是发展迷思、观念贫困。